□ 法治日報記者 張維
今年8月29日,是第二十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。
今年的主題是“規范使用地圖 一點都不能錯”。就規范使用地圖的意義、常見問題、如何規范使用等社會公眾所關注的話題,《法治日報》記者專門向自然資源部作了了解。
據介紹,正確的國家版圖是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象征,體現了國家在主權方面的意志和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、外交立場。地圖是國家版圖最常見、最直觀的表現形式,因此具有嚴肅的政治性、嚴密的科學性、嚴格的法定性,稍有疏漏,就會出現有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,造成惡劣的輿論和政治影響。
近年來,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的深化,地圖市場日益繁榮。地圖內容和品質日趨豐富,地圖種類由相對單一的紙質地圖、地球儀等擴展到電子地圖和互聯網地圖領域,從事地圖服務單位由傳統的地圖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、導航電子地圖服務商、互聯網企業等延伸,影像地圖、街景地圖、三維模型地圖、自動駕駛地圖等新型地圖產品不斷涌現。與此同時,各種問題也不斷產生,部分地圖錯繪我國國界,漏繪我國重要島嶼,登載敏感甚至涉密地理信息,嚴重損害了國家主權、安全和發展利益。
這里所說的“問題地圖”,主要指存在危害國家統一、主權和領土完整、安全和發展利益等嚴重問題的地圖,常見的錯誤有錯誤表示臺灣省,漏繪釣魚島、赤尾嶼、南海諸島等重要島嶼,錯繪藏南地區和阿克賽欽地區國界線等。
“問題地圖”主要有三大類:一是與我主權和領土完整、政治與外交主張不一致的地圖。如臺灣省在地圖上的表示違背“一個中國”原則;錯繪、漏繪我國臺灣島、海南島、南海諸島、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等;錯繪國界線將我國領土表示到國外;南海斷續線的表示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;錯將我國重要島嶼按其他國家主張名稱進行標注等。
二是登載了不宜公開信息的地圖。在地圖上表示直接用于軍事目的的軍事設施、國家安全等要害部門、石油、天然氣等重要管線、軍民合用機場、港口、碼頭的重要設施等不能對外公開的涉密內容以及內容屬性;表現地為我國境內的地圖平面精度、高程精度過高;公開登載、非法交易涉密地圖。
三是其他不符合地圖管理有關規定的地圖和行為。地圖上地名的表示不符合地名管理的要求;其他國家和地區表示不符合我國政治外交主張和有關規定;無資質從事地圖編制或互聯網地圖服務;未依法履行地圖審核程序公開登載;弄虛作假、偽造申請材料騙取地圖審核批準文件,或偽造、冒用地圖審核批準文件和審圖號。
據了解,自然資源部組建以來,不斷加大地圖監管力度:聚焦監管重點,合理配置監管資源。研究梳理年度重點監管清單,將監管力量向重點監管內容傾斜,圍繞年度重大活動、重要會議,指導開展重點監控,對發現的“問題地圖”及時處置。
提升監管合力,與各部門協調配合。與中宣部、中央網信辦、海關總署、國資委等部門密切協調配合,及時通報有關“問題地圖”線索情況,形成監管合力。系統內依托各地自然資源主管部門,實現地圖監管國家、省、市、縣四級聯動。
保持監管定力,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。利用互聯網地圖監控系統,持續對互聯網網站進行跟蹤監控。同時,全年持續加強日常監管,在組織開展日常市場檢查的同時,開展地圖審核通過件隨機抽查工作。
優化技術監管,提升技術監管能力。組織升級互聯網地圖監控系統,基本實現系統國省互聯及派單功能,完善了微博、微信公眾號監控功能,探索開展對調用地圖服務的App進行解析核查,該系統設置國家級監控節點1個,省級節點31個。對2.2萬個網站登載使用地圖情況開展日常監控,2022年國家級節點全年推送地圖圖片3.5萬余張,檢定發現“問題地圖”290余張,各省級節點全年推送地圖圖片22.5萬張,檢定發現“問題地圖”4400余張,均依法依規予以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