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8日晚,成都大運會開幕。出土于金沙遺址的“太陽神鳥”,穿越3000年時空,和空靈悠揚的古老石磬、燦爛溫暖的蜀錦一起,以巴蜀文化特有的審美符號,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美好氣質。
幾乎是同時,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試運行。通天神樹、縱目面具、青銅神壇、鳥足神像等悉數亮相,一時觀者云集,駐足忘返。這樣的火熱場景,今年暑期在全國各地6500多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不約而同地呈現。那些承載燦爛文明、傳承歷史文化、維系民族精神的文物,激活了蘊藏在億萬中國人心中那思接千載的家國情懷,一次次凝視中的古今穿越,一次次回眸間的似曾相識,貫通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。
歷史之于國家民族,猶如記憶之于個人,丟失了歷史,也就丟失了認識過去、把握當下、面向未來的依憑。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前總是人頭攢動,一街之隔的中共一大紀念館游客同樣絡繹不絕,人們希望在這里找到百年大黨的“青春密碼”。截至目前,全國的革命博物館、紀念館已超過1600家,一大批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歷程為主題的展覽,以物證史、以物敘事,讓歷史說話,彰顯出傳承紅色基因、激發愛國熱情的獨特價值。
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享平臺——“數字敦煌·開放素材庫”上線后,全球網民只要輕點鼠標,就可以進入“數字敦煌”資源庫,欣賞敦煌動畫,對多個洞窟展開720°全景漫游。在距離大同數千里之外的寧波美術館,3D打印版的云岡石窟第十二窟局部正在展出,利用數字掃描和3D打印技術精準復制,這個記載中國古代音樂人盛大演出的“音樂窟”將音樂會“開”到世界各地。借助互聯網平臺和技術,“互聯網+中國文物”的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廣。
讓文物說話,讓歷史說話,讓文化說話。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、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,正在成為滋養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3年09月13日 04 版)